因為我爺爺奶奶家在花蓮,所以有免費的住宿(心存感恩)
由於這次回花蓮的時間剛好卡到我弟有事所以車上空了一個位子
加上我男朋友(以後就簡稱G好了)沒去過花蓮
所以我媽就邀請G一起去玩~
我們總共玩了三天兩夜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分隔線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Day1
這天雖然陰陰的,但不至於冷
十點從台北出發經過北宜高速公路(想當年走北宜還要九彎十八拐勒)
接著蘇花公路沿途停靠
先在東澳的粉鳥林漁港下車(這時候G已經暈了XD)
遠遠看,粉鳥港周圍的海特別亮,類似希臘藍
不知道成因是不是跟砂卡礑溪的成因一樣(待會就會講到砂卡礑了別急)
其實花蓮周圍的海域也有很多類似的情形,例如清水斷崖、七星潭等等
還沒到粉鳥港有個海灘,蠻漂亮的
粉鳥(昏叫)是台語,鴿子的意思,粉鳥林就是...在這附近的樹林裡有很多鴿子XD
這是2012夏天在粉鳥港旁邊的沙灘拍的 |
中午在南澳的便利商店解決
因為接下來還是山路,所以也不用吃太好
補兩張蓬萊國小的炮仗花(開得超旺!!)
停在清水斷崖
下面這張照片就可以很明顯的看出海水顏色的差別
緊接著直奔太魯閣、砂卡礑步道(也就是以前的神秘谷,2001年改回原住民的稱呼)
砂卡礑步道是日治末期所建,主要是為了發展立霧溪的水力發電。民國29年(西元1940年),臺灣總督府在太魯閣興建立霧發電廠,在溪畔建水壩,並開鑿輸水隧道,引立霧溪水至發電廠發電,輸水隧道在砂卡礑溪谷上方,以大型水管銜接溪谷兩端,將水輸送至發電廠。此外,由於立霧溪水含沙量大,而在砂卡礑溪上游另建一座放流式水壩,先將水引至發電廠,作為發電機的冷卻水,因此步道最初是為了維修水壩和大水管而建的。太魯閣國家公園成立後,將這條路規劃為景觀步道,加強沿線安全設施、增設休憩平台與解說設施。
以上取自太魯閣國家公園簡介以及旅遊資訊王的介紹
前面說到砂卡礑溪呈現亮藍色,是因為整條流域是大理岩層、溪水溶出碳酸鈣而致
而上游是較易崩塌的片麻岩或片岩的立霧溪則呈現黑濁色
兩溪相會的下游就呈現陰陽河的感覺,十分特殊
很久沒來了,這次陸客眾多,而且又是在枯水期,有點失望,就點到即止
陸客超多,遊覽車簡直跟火車一樣... |
沿途很多落石區,請大家前往遊玩一定要小心歐
然後又去了九曲洞,原本還想去燕子口和長春祠走走,但是還是因為陸客超多而作罷
九曲洞 |
這張照片就能看出明顯的藍綠色 |
最後的行程當然就是回爺爺奶奶家囉~
第一天到此結束 : )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分隔線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如果有什麼疑問,歡迎留言歐~
想知道其他景點的玩法也歡迎詢問,如果我有去過的話,會盡我所能告訴大家~~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分隔線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Day2 : http://vesperow.blogspot.tw/2015/02/day2.html
Day3 : http://vesperow.blogspot.tw/2015/02/day3.html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